2015年3月22日 星期日

住處附近(之一) ‪#‎人文大樓設計圖選刊‬

住處附近 (台北新生南路3段88號)之一

發現義大利麵這家店,原先是住家,庭院有棵大榕樹,颱風時節搖曳生姿,真是不可名狀的韻律……後來,砍了樹,充當營業面積。

它的對面是真理堂,教堂為一樓,氛圍很不錯,某建築師說它有靈光;圖書館是2樓,一樓是活動空間…..;還有4~5層樓的學生宿舍……12年前,整片拆掉,
蓋十幾層大樓---由於它捐出一些巷旁地當步道,市長特准最高的大樓容積率,所以樓高達近14層,花費十來億。

教堂很成功廣吸信徒,禮拜天要分別4~5次做禮拜,又在新店設分堂。

3.19 補:教堂後頭有一沙池,2年前又擺進一塑膠流滑梯。今晚有一少婦看折她小女孩玩滑梯,一遍又一遍,充滿喜悅與憐愛的眼神,在旁護著女兒。.....靠巷道的人行道樹下,安裝6個排座,其中有對情侶相依著...... ---
前幾天在臺大學生活動中心聽到: 那凍建築不知道什麼,我在校時候,沒這。
她指的是新圖書館,可能近十年才啟用。
過去廿年,該校大興土木--仍持續中,肯定讓90年代前畢業生刮目相看....
整體而言,校園更美了.....
***3.22

也是紫和白。暮色初濃,走過醉月湖畔,湖面漂著米粒碎白,是印度荇菜的小花。岸邊簇簇靛紫花蕊,長身玉立,劍葉挺拔,花顏被暮色染成暗藍,花心的黃焰,卻熠熠放光。是荷蘭鳶尾,又叫愛麗絲。
幾分鐘的路途,還看到莎草、菖蒲、夜鷺、麻鴨、紅頭水雉、黑天鵝,以及一隻不知名的胖鳥,醉月湖和以前很不一樣,簡直是個生態公園啊。
謝謝凡玉老師Fan-Yu Shen和雪浩學弟Suet-ho Tse



*****


最新設計圖!
本院全體師生同仁您好:
本院人文大樓興建案已於今年一月中旬送臺北市政府進行都市設計審議,現在將本案幾張最新的設計圖放置於本院網站首頁,請大家參考。我們接受都發局的建議,儘量呈現實際景觀的樣態。本案設計若有調整,資料會在網站上更新。

臺大文學院 啟
104年3月16日

*****
愛貓、愛狗,都令人羨慕。昨天在羅斯福3段的一處"臨時公園"深處,看見一對愛狗的男女,在約會、談天;台大校園內一對祖孫,讓狗狗跑5公尺外的植物,去嗅呀,舔的....
****我的圈子最有名的貓:唐香燕家:http://mylightning.blogspot.tw/2015/03/blog-post_18.html
人家說春天來了,真的嗎? 應該是真的, 看看我們貓界一哥,Lightning貓先生,就知道應該是真的! 嗯?貓界一哥發聲了,什麼?你們說春天?春天當然是來了,你們不用像我媽那樣四面傻看,說這裡發嫩芽了, 這裡發嫩芽了, 這裡也發嫩芽了, 所以春天是來了吧?你們只要看我就知道了,你們看,春天在我身上, 我肚皮上都是春天,暖乎乎,一起一伏的,都是春天!看見沒? 味道真好啊,這春天!我舔舔春天, 把香香的春天吃下去,吃進肚皮去! 好春天啊我,我整個的就是春天!你要是摸摸我,就也能沾上點春天, 嗯~嗯~來春天一下吧! 不要懷疑,春天來了!

MYLIGHTNING.BLOGSPOT.COM






一個哲學人對「人文小築」的美麗想像--思念斯年

對於台大人文大樓興建案合成圖。台大提供



作者:陳平坤(臺灣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臺大「人文大樓」引起社會部分人士的相當關注。這次可否順利通過都市設計審議,仍在未定之天。身為一名哲學人,心想突發:假使還是過不了關,那麼,是不是可以回到風波未起之前,懇求學校當局,就讓我們哲學、人類二系重返洞洞館時代,如此也不必另覓建地安置我們了!
記得男十一、十二、十三舍猶在的那年,作者為哲學而來,途經中文門入臺大。從文學院放眼北望,灰瓦白牆、綠窗格格。當時,既無目前遮蔽東南半邊天的新總圖,更沒有天文物理等什麼「亂七八糟」的系所場館;我們可以恣情悠遊醉月湖畔,吟風弄月,詩心隨波漾蕩。但三年後,我們被迫遷往基隆路另一邊隅的男六、七、八舍。畢業離開臺大數年後,號稱「小巨蛋」的綜合體育館落成;接著,一棟棟巨大系館或樓房紛紛起立,臺大天空一次又一次被建物刺穿,早破碎得讓人不忍望空禱告--唯空心眼,才能穿透建物,一望無際。
歷史無情,總是告訴後人,一切不得復原,但可彌補。什麼是「人文精神」?是不是真的沒有「人」,也就沒有「人文精神」?因為難道不是有時得要沒了「人」,才成就得了某些「人文的」精神?平常不是就有「捨身取義」、「殺身成仁」之類說法?但那是自我犧牲者的高尚其志,並非枉顧他人死活的道德責求。更何況,倘若不當箇「人」、甚或當不成「人」,難道「天文」精神、「畜生文」精神、乃至「餓鬼文」精神,就一定劣於所謂的「人文」精神嗎?又,到底怎樣才稱得上「謙卑」呢?而「美」又是什麼?本來一片油綠稻田的臺大校園美、還是在看來醜不拉幾的建築物之間流動不息的人文思想美呢?哲學人,無論如何,總要探箇究竟。
幾個月前,某系學生有箇涉及哲學系位處水源校區可能造成什麼影響的訪問。依稀記得說過:雖然對我而言,哪裡皆得安居;但是,如果每天必須要在幾條大馬路上穿梭多次,確實就會令人不想多往系館移動;而且因為空間不安全、設備不完善,恐怕也將減弱人際問學討論的意願。所以如果可能,實在希望早日重返校總區。
其實如今,我們也不過心懷極其謙卑的一個願望,就是想再跟其他似乎不見得歡迎人類、哲學二系重返校總區的師生們更靠近一點,而且也想跟文學院內師生同道一起探究何謂「美」、何謂「人文」、什麼是「運動」、甚至什麼是「政治」?以便共同揄揚「人文精神」。然後,如果可以,還能偶爾在夜靜時分,緩歌徐行至帝國大學矮門旁的傅園,向已故長者訴說:我們哲學、人類這兩個恐怕一直都會是國立臺灣大學中被認為最沒個人出路的學系,終於能以最謙卑的姿態又回到您老身邊,同您聊天交心--談談什麼是「天際線」?蒼天又怎會有邊際?又究竟是哪條線困限住了您我?
且當我們如此沉思之際,或許再沒有什麼天際線的問題,也沒有何物是否美觀之論諍不休,更不必為所謂「人文精神」而擾攘無已;有的,只是天穹穆穆,只是椰風息息。於是,我們便能安穩地走出一條攸關人類思想出路的臺大哲學之道,同時幸運地還有文學院內諸多師生同道陪在身旁,再也不必總是孤單地踽踽前行。
然則,只求回歸未遷居水源校區前的洞洞館時代,這又會不會太過於「自私」呢?若會,那還是「人」嗎?文學院其他系所,至今也還有擠在狹窄研究或學習空間的更多師生,他們難道沒有要求更廣大空間的想望、以及尋求更熱絡互動問學的願景?可是,若果各有價值堅持而畢竟無法求全,那麼,最後能否允許我們兩系師生自利一點,就讓我們回到風波未起以前的洞洞館原居住地。至於重建物的大小乃至外貌,即使全部仿照原館建造也行(但可否多幫忙設計一兩個供逃生之用的安全門)。或者,尚可考慮往地底下多闢三兩層空間,如此,既得作為人類學系師生挖出來又藏下去的寶物展覽館,也能充當哲學系師生以愛智遊戲自娛的神祕洞穴--如果外面從不曾真是理智的世界!
但,至少作者衷心祈求,已非「人文大樓」,而是「人文小築」,真的這次就能順利動土開工,早日建成,而讓我們也早晚都能見聞傅鐘聲響。
*****
本文作者:台大哲學系學生 張正昕
三月十六日《蘋果日報》論壇上有一篇文章〈台灣大學大宅門〉,在文章中提出三點建議,簡言之就是:讓台大能跟台北市更加媒合、在校門那裡蓋一個禮堂讓台大及台北市民都能使用、校門口不能蓋人文大樓
這三點建議都相當有趣,讓我們來看一下他們表達的意涵:台大跟台北市還不夠緊密、學校的禮堂應該要給所有市民使用(當然還有臺大師生啦!)、即便知道文院用地吃緊,人文大樓一樣不能蓋。
台大學生都知道我們常常戲稱我們的學校為「台大公園」,台大根本就是一個對外開放的空間。雖然到處都能看到學生,但也到處都看得到不是學生的人:早上八點跟下午三點排隊買牛奶的人潮、平常放學時間來這裡的老人小孩們,以及會定時出現在校園定點的有趣的人們。
雖然他們常常忘記他們所在的地方是一所大學,是隨時都有老師學生在唸書、做研究的地方,仍然歡樂的嬉笑玩鬧,替台大帶來鼎沸的人聲;偶爾學生買到一兩罐牛奶都被視為好運,畢 竟台大牛奶台大生似乎喝不太到。
此外,我們也常常可以看到新體—或有人叫它綜合體育館—被拿去開演唱會、辦動漫展,或是用球場來「感恩師父、讚嘆師父」 (不由得讓人好奇:什麼時候集體膜拜也成了一種運動;或是集體震動,超自然嘛!),新體對這些市民們的活動相當重視,重視到讓我們常常沒有體育館可以辦體育活動;或是已經預約好的場地臨時被拿去給其他人士使用。
在這種種的生活經驗—相信台大生都不陌生—當中,我相信台大生們都會相當同意我們其實已經和台北市緊密結合了。
所以當我們再回頭過去看那三點建議的前兩點,不禁讓人納悶:我們跟台北市很脫節嗎?這又讓我想起幾年前駱明慶教授的那篇文章「誰是台大學生?」,在 那份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到台大學生從 1982 年以來直到 2000 年,來自台北市的比率占了 36%;如果加上新北市(舊台北縣),那這比率可以上看 55% 呢!這樣的學生組成,我們跟臺北市很脫離嗎?
最後在人文大樓的議題上,身為文學院學生,很感謝城鄉所的教授們能夠理解文學院空間不足的窘境。但身為哲學系學生,我更希望他們能夠理解在水源校區,也就是哲學、人類目前的系館,天花板曾經崩落過
現在在系館活動的兩系師生都得注意自己的頭頂,以免哪天我們還沒看扁我們自己就先被天花板壓扁了。而目前人文大樓的進度已經到了第十案,在這十個案子長達九年的討論過程中,教授們,你們在哪?如果有那麼好的一塊地,為什麼不早早提議呢?我們能夠理解教授們忙碌,只有退休後才有力氣關照這些事情。
身為人文精神的提倡者、身為呼應張小虹老師「謙遜」的學者們,我誠摯地希望你們也能設身處地的替哲人兩系想想我 們的處境。因此我想邀請你們,當然還有張小虹老師,把研究室搬來水源校區,來實際體驗一下在水源校區的生活。這裡可真的是「水岸第一排」,也不會有鄰居要蓋圍牆把你們隔絕起來,是很棒的地方呦!希望教授們在想到大門的同時也能想到:文學院只是需要一棟樓;不是一灘口水

(本文為想想論壇授權,原文標題:台大羅生門,作者:張正昕;圖片來源:維基圖庫)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