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0日 星期五

小村過年。一片烏魚子


■■一片烏魚子
日本人將烏魚子跟鵝肝醬、魚子醬,並列為世界三大美食,台灣野生的更被列為上品。只是,野生的愈來愈少,最近在旅途中,因而看到了一個有趣的情景。
暮冬時,我和友人在白沙屯走逛。這座貧困的小村,真正在地生活的人口可能不及三千。若無拱天宮媽祖每年的繞境出巡,相信知道的人更少,經濟愈發蕭條。
經過一間三合院老屋時,赫然發現,正廳前垂掛著一個鏤空的籃子,裡面擺著一片烏魚子。我們難以明白,為何只有一片,還以此懸吊方式。此屋祖先堂號內黃堂,故而姓駱。一位長得很可能像作家駱以軍七十歲時模樣的老人家,看到我們指指點點,緩步出來解釋。原來,烏魚子正在風乾,因為怕貓偷吃,故而吊掛在半空。
至於為何只有一片,因為冬末了,接近捕烏尾聲。他到港口巡視,只剩下這尾最後捕獲的母烏。買了後,當下即取出魚卵,鹽醃後風乾,其餘部份先行食用。如是一小片巴掌大,大概是二三年生的河口烏。當場議價,便宜得教人咋舌。依我的經驗,若是在台中第二市場,少說可翻三倍。
今年冬初起,他零零總總買了五六十條,如上述製作,醃曬了數十片烏魚子成品,自已吃亦販售,賺取零用。緊接著,他獻寶般地,取了一片半月前才處理好的,少說有兩個巴掌大,非常肥厚,六年生的洄游烏,價錢可就不菲。然縱使喊到四五千,內行的人仍會搶著買。只是這一片,他打算過年,兒孫回來時再享用。
附近好些人家都以此手路製作,掛在自家門口,等待九降風晾乾,誠為貧窮小漁村的特色。但亦展現此地烏魚愈來愈少,獨獨享受這一片奢華。
白沙屯因有漁港,清朝時是此地沿海最早移民屯居的地方,日後才有拱天宮媽祖護守。日治時代海線鐵路還在南邊不遠處設站,直到戰後才沒落。捕烏雖帶來豐厚的財富,但晚近烏魚愈來愈少,出海的人銳減,小村愈形荒涼。
以前白沙屯漁港停靠的都是竹筏,當地人從內山取竹材製作,現在都以膠筏取代。當地退潮落差大,往往要走六百五十步,才能讓膠筏下水。因而特別設計車輪,推送出海。若沒輪子,還得辛苦地扛負。
傳統捕烏時間,大抵在農曆十月到十二月中旬。駱先生年輕時也是漁民,有回捕到兩千多尾,破了在地記錄。那時自己的膠筏承受不住,還請其它船來幫忙,但這都是白頭宮女的往事。現在只有一片或兩片,做些小生意。
我們把這片買下,當場借用老人家的廚房,以米酒煮煎。誰能想像,在小漁村走逛,竟能買到便宜的野生烏魚子。可惜,忘了帶菜頭和大蒜,只好將就,以斜切角度,大片朵頤。因為才風乾五天,還有點溼度。但駱先生畢竟是處理了幾十年的老師傅,醃漬、整形和日曬都很到位。若非我們貪吃,再曬個三四天,風味想必更醇美。
台灣捕烏由北往南,新竹、台中和台南等沿海,迄今仍是大場面。縱算野生烏魚子盛況不再,還有養殖的一片天。多數人恐難想像,只是一片晾在庭院,這等寒酸風景。唯沒落的白沙屯,小村小景亦小食,滿足於此一老天的賞賜。
年尾了,在白沙屯,幾戶人家各自懸掛著一片醃曬的烏魚子,明示著野生烏的得來不易。但又何嘗不是反應了街市蕭條,魚獲銳減下,簡單的自得其樂。
(圖末為永豐餘生技製作之產品)
大年初一天剛亮
小村天后宮就擠滿鄉親老小
他們要搶號碼牌以排隊等台南市長來發紅包
廟裡還有安太歲鑽神轎吃平安圓活動
幾乎全村居民都來「逗鬧熱」了
小村歲末大掃除
除夕下午家家戶戶祭祖拜拜
初一上廟燒香初二宴請女婿…..
過年過得正經八百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