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9日 星期五

香港與深圳

不做深圳後花園 港人要爭氣!
1997年回歸前,香港是鄰近地區學習的對象。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今期《信報財經月刊》封面專題對港深兩地的樓價作了比較,現時深圳樓價已比得上香港了。深圳樓價在這麼短時間內飆升,肯定有泡沬,但不能純粹以炒作來解釋。
深圳GDP已破2萬億港元,如果今年能完成預定的8%至8.5%增長,就會超越香港,最厲害的是新興產業貢獻達五成以上。以樓價最貴的南山區為例,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三間科網巨企都在這裏設總部。
曾幾何時,港人視低樓價的深圳為「上車」的另類選擇,今日香港買家已微不足道,只能愈買愈偏遠。樓價是城市實力此消彼長的一個側面。
猶記得,1997年回歸初期,中央還能謹守「一國兩制」,不敢公開對香港指手劃腳。除了想令國際社會釋疑外,最重要的原因是那時香港還有實力,大陸還要倚靠香港這一對外窗口。
回歸後,經濟發展停滯不前,三位特首或「眼高手低」或「無所作為」或「只講不做」,在香港由一個卓越的城市走向衰弱的過程中,不能全怪政府,每個港人都有「共罪」。
人必自重而後人重之,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香港的高度自治,與其寄望於中央的憐憫,倒不如自強不息,增加自身被利用的價值。
近年,內地經濟轉型困難重重,金融、股市改革裹足不前,政治自由的空間亦愈收愈緊。50年前的夏天,文化大革命浩劫揭開序幕,現時內地的境況竟然與當年文革有很多雷同之處,今期文革50年小專題有詳細分析。大陸的危,也許就是香港的機?
在本土熱潮下,近年香港興起「社區經濟」,年輕人開「士多」、「二手店」、「合作社」蔚然成風,特別報告會探討這種嶄新的經濟多元形式。
今期兩個商界人物的奮鬥故事,對於未來香港的出路也很有啟發意義,會考只得4分的冼國林,憑毅力先後攻讀金融課程、法律研究文憑,已出人頭地成為兩間上市公司的主席。原本在入境處當教官的張華強,寧捨棄安穩的工作創業,打拚成為出色的工業家。

沒有留言:

網誌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