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爾德專欄】二十年前後 兩場台北市長選戰
月底台北市長選舉,是一九九八年馬英九與陳水扁對決之後,十六年來最激烈的一次,但九八年選戰激烈程度還不如九四年第一次台北直轄市長選舉。若把九四年陳水扁、趙少康與黃大洲的競選和二十年後柯文哲與連勝文之爭對照,可看出台北、甚至整個台灣社會的重大變化。
柯文哲旋風和當年陳水扁風潮有何不同?柯是政治素人,扁當年已從政十三年。不過,兩個人都讓選民對政治有新想像。雖稱「墨綠」,柯卻少了民進黨近三十年歲月累積的黨氣包袱。即使他並未提供市民太多令人激動的願景,但他的「素」讓選民對傳統政治的不滿找到宣洩口。
童子軍幫陳水扁造神
相對的,當年的陳水扁雖是個老練政客,卻提供了市民「快樂、希望」的想像。他提出的口號、歌曲與各式圖騰都讓選民眼睛一亮。對比於柯文哲,陳水扁當年更能主動召喚選民,讓市民相信阿扁會把台北打造成「新故鄉」。
阿扁與柯P的嘴巴都很尖酸犀利,但近身觀察,兩人都不是具有奇理斯瑪(Charisma)的領袖。不過,雙方有個重大差別:當年阿扁願意被身旁那群「童子軍」幕僚「擺布」,接受童子軍們塑造出來的形象;相對的,柯P自主性較高,即使阿扁重要文宣幕僚林錦昌如今也在柯營,但一位民進黨高層就說:「柯P的嘴巴恐怕不是錦昌可以控制的。」
陳水扁兩次市長選舉其實都在進行造神運動,文宣幕僚成功地把一個私下並不是太有趣味的人塑造成青年人會投射希望的對象;柯P卻不能做到這點。
當然,政治領袖要走上神壇也要選民自願成了信眾。二十年後的網路時代,社會去中心化趨勢愈見明顯,想要再塑造出另一個萬人景從的超級巨星阿扁,恐怕不容易了。而這點也反映出台灣社會與選舉文化很大的改變。陳水扁在第二次市長選舉失敗時,曾改編邱吉爾的話說:「對進步團隊的無情,是偉大城市的象徵。」其實今天的選民/網民對領袖更無情。
連勝文應該對這種無情點滴在心頭。做為藍營候選人,他雖不像當年的黃大洲那般老派官僚氣,但也缺乏趙少康的群眾魅力。雖然趙連兩人在台灣社會都是「贏者圈」的菁英,但當年新黨提出「反金權」訴求,來攻擊李登輝與本土地方派系的結合,把自己塑造成被剝奪者。相對的,含著銀湯匙出生的連勝文,背負著卸不下的金權包袱,再怎麼表現親民都難跨越階級鴻溝。
網路時代的選舉,街頭冷清、沒旗幟沒看版;相對的,若二十年前曾親臨扁、趙兩人最後一夜造勢晚會的人,一定難忘那個沸騰的夜晚──各拿著扁旗、「蛋黃旗」的支持者在馬路上互嗆,呼嘯而過的機車、小轎車插著旗子、按著喇叭在台北街頭狂飆。那個「實體時代」的選戰場景今天也很難再重現,三三○凱道破紀錄的幾十萬人,只有平和沒有激情。
第一次族群動員的選戰
誘發二十年前激情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那是台灣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大一次族群動員的選戰。研究族群問題的學者王甫昌回憶說,當年省市長選舉,國家認同與省籍族群成為選舉中最怵目驚心的話題。「尤其是台北市的選舉中,許多政黨支持者在部分候選人以一些和族群或民族有關的符號動員及刺激下,所表現出來的狂熱支持、反制及暴力事件,讓許多人親身參與或目睹到族群衝突的情緒性。」
挑起這把火的就是趙少康。當年市長電視辯論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發言:
全國同胞們,台灣就要毀滅了!毀在民進黨的納粹法西斯手裡,毀在李登輝國民黨的慈禧太后義和團手裡。……今天這場選舉,不僅是台北市長的選舉,而是中華民國和台灣共和國的選舉。民進黨主張台獨跟暴力,就會給我們帶來毀滅。而陳水扁先生代表的就是台灣共和國!
這段話就是要煽動起外省族群的危機感。這種族群動員也讓當年投票結果出現前所未有的明顯族群投票現象。據王甫昌研究顯示,當年台北市選舉中,外省選民有六九%投給趙少康,二一%投給黃大洲,只有一成投給陳水扁。
從族群矛盾到中國因素
在戒急用忍政策未除之前,族群對抗在台灣內部激盪著。進入本世紀,愈來愈多的台灣人去中國工作、投資,新黨大老郁慕明回上海置產、謝啟大到中國執業。中國認同者可較自由地回祖國參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工程,族群壓力鍋開了個口,新黨也泡沫化了。
在此同時,族群矛盾卻逐漸轉化為「中國因素」──超越省籍、跨海峽的兩岸政商聯盟開始影響台灣政府決策、插手媒體或左右選舉。
在今年台北市長選戰中,連勝文也烙印上中國因素的圖騰。父親連戰多次帶領台灣政商領袖以及家人赴中國交流,逐漸織成一個利益交錯的龐大網絡。他們毋需像二十年前的趙少康大聲疾呼:「台灣就要毀滅了!」這張利益網絡已罩在台灣,悄悄地在改變她。
二十年過去,台北市長選舉的座標位置,已從台北盆地移到了台灣海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