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線道路行道樹栽植與風景
文.圖片提供/顏杏如(日本東京大學地域文化研究專攻博士)
文.圖片提供/顏杏如(日本東京大學地域文化研究專攻博士)
日本時期,到臺北的日本人對三線道路都讚嘆不已。三線道路(今忠孝西路、中山南路、愛國西路、中華路)是1910年日人拆除臺北城牆後,在遺址上興建的道路,中央為車道,兩側為人車並行的緩車道,以三米寬的植樹帶分隔。當時無論政府出版品、非官方的通史或個人隨筆中,三線道路都以令人難忘之姿出現,有「東洋的小巴黎」、「Ring Gar-den」的讚譽,在時人眼中充滿時尚的現代感。尤其道路上種植成排的樹木──行道樹,呈現新的空間形式,更為用路人帶來與以往不同的移動經驗。
一百年前,人們漫步在緩車道上,快車道的汽車只有少少幾輛,不難想像,綠蔭成排的行道樹遠較今日更貼近用路人。而如何配置、栽植何種樹種,則取決於殖民者觀看風景的視線。
三線道路行道樹的栽植,始於1913年。北三線道路間植緬甸合歡、茄苳;東三線道路栽植榕樹;南三線道路主要為茄苳、金龜樹、楓香,西三線道路全線榕樹,但北段間植蒲葵。分析這些樹種可以發現,榕樹、茄苳、楓香、蒲葵,都是臺灣原生樹種;金龜樹雖是外來種,但它是日治時期以前就已傳播至臺灣的歸化植物。其中,榕樹因取得容易,數量最多。
之後幾經變遷,北三線道路和東三線道路在原來的樹種間陸續栽植了一些枝葉大、花色豔麗的外來種,熱帶色彩日趨濃厚,同一條道路上不同樹種混植的現象也更加普遍。
43期通訊主題【植物】,顏杏如日本東京大學地域文化研究專攻博士詳細介紹<三線道路行道樹栽植與風景>,網址:http://www.ntl.edu.tw/ct.asp?xItem=6012&ctNode=457&mp=
一百年前,人們漫步在緩車道上,快車道的汽車只有少少幾輛,不難想像,綠蔭成排的行道樹遠較今日更貼近用路人。而如何配置、栽植何種樹種,則取決於殖民者觀看風景的視線。
三線道路行道樹的栽植,始於1913年。北三線道路間植緬甸合歡、茄苳;東三線道路栽植榕樹;南三線道路主要為茄苳、金龜樹、楓香,西三線道路全線榕樹,但北段間植蒲葵。分析這些樹種可以發現,榕樹、茄苳、楓香、蒲葵,都是臺灣原生樹種;金龜樹雖是外來種,但它是日治時期以前就已傳播至臺灣的歸化植物。其中,榕樹因取得容易,數量最多。
之後幾經變遷,北三線道路和東三線道路在原來的樹種間陸續栽植了一些枝葉大、花色豔麗的外來種,熱帶色彩日趨濃厚,同一條道路上不同樹種混植的現象也更加普遍。
43期通訊主題【植物】,顏杏如日本東京大學地域文化研究專攻博士詳細介紹<三線道路行道樹栽植與風景>,網址:http://www.ntl.edu.tw/ct.asp?xItem=6012&ctNode=457&mp=
圖說:1936年以後,換植後的北三線道路。(圖片取自《日治時期的臺北》,臺北:國家圖書館,2007,頁7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